2010年12月6日星期一

Inspiration- 城市笔记人8


汽车改变生活

2009-09-29 07:48:43
(1)
网友玄芝所提到的那个细节太生动了。过去,在上海老市区里问路,人家会告诉你往前走几个路口然后右转,走到时,不确信,还可以回望一下指路人,人家点头确认再转过去。如今,从五角场到同济,你只好讲里程,讲红绿灯,几个街区的时代,可能真地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小汽车拉伸了城市街区的长度,回望时,来路依然模糊。

车子的速度不仅改变了街坊的长度, 如美国的建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的那样,车速也早就改变了建筑师设计建筑的策略。例如,你把斯卡帕的建筑扔到美国高速路上属暴殄天物,所有的细部当你开到100迈时,都看不出个数,所以美国建筑师设计高速路边的建筑时,在两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提高建筑的醒目度,把建筑弄得跟拉斯维加斯的广告似的,醒目的色彩能在高速路上抓住眼球;另一个,是提高建筑外轮廓的识别度,高速路边惹人注意的建筑,无外是“巨大”“奇异”“具有雕塑感”的建筑。甭管细部好坏,先把车子里的人给拽过来再说。

车子的出现也改变了邻里关系。以前,你要是住在上海弄堂里,回家的时候如同切割一堆目光的扫描,你的一举一动,你带来的朋友,你自行车上驮着的东西,都要经过邻居的扫描,当然,客气的话,彼此要打打招呼。如今,你若是住在高层,若是一梯两户,或者一梯四户(看你的收入和能耐而定),你每天出入小区时,暴露给邻居目光的时间,可能就是从电梯下到车库的片刻。然后,只要钻进车里,就有了屏蔽。Michel Schwarzer说,一旦你进入了车内,放上音乐,外面最好下着小雨,你开动了车子之后,眼前看到的景象,就如同电影。

法国人类学家Marc Auge描述过一段极端的场景,就是某位法国职业人士到另外一个城市旅行的经历。从驾车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驾车到自动晚餐口上取吃的,到自动售票机上取票,很多时候,驾车人可以放弃和活着的人类直接打交道,就能完成从A市到B市的空间大挪移。(我看,咱们这里还办不到)。

小汽车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出行自由,那种自由感的甜美多出现在开始的阶段。比如,50年代美国青年经常会到Car Park里的电影场去约会,努特拉在落杉矶设计了Car Park教堂,还有《回到未来》中那种飞行喜剧,或是James Dean那种靠着小汽车拉风的青春期叛逆综合症。最令人诧异的汽车情怀,当数《Crash》,撞车撞出了性高潮。跟着,小汽车速度的背后就滋生了那种无根无家的感觉。《在路上》成了类型文学和类型电影。德州那空旷的原野,笔直的高速路,寻找灵魂的人,路遇杀人犯,《萨尔玛与路易丝》里布拉德.皮特式的小骗子。。。。。。小汽车就像是索绪尔笔下不断漂移的signifier(能指),总在寻找下一个小汽车,以便撞出点偶然的故事来。

(2)
中国将来会上演中国版的《萨尔玛与路易丝》吗?会有两位已婚的中国女子因为厌倦了鸽子笼式的男权中产阶级家庭生活驾车穿越黄河吗?然后,会遇到小骗子或是恶棍警察吗?会在一条大峡谷前停下,掏出手枪跟男人们一顿枪战,开足马力飞向天空吗?说实在的,那部电影真是把性别的冲突推到了极致,小汽车就像一部野兽机器,彻底地切开了原来的社会关系,让原来的位置感,社会关联,性别,话语,都错了位。

80年代的某天,我乘公交55路从外滩往同济赶。车子快速地开到外摆渡桥附近,汽车道上突然窜过两位身穿蓝布上衣裹着白头巾的乡村妇女。她们很可能第一次来到上海,很可能根本就不懂得城市里有斑马线和信号灯,很可能已经在江边走了很久,就是过不了马路。一狠心,就在这个位置上窜了出来。当她们已经快跑到马路中间时,飞过来的车子把她们的勇敢吓了回去,她们回头跑,正好赶到我乘的这辆55路。那一刻,车前部能够看到这一场景的乘客全都叫了起来,司机也叫了起来,跟着刹车也叫了起来。在一片狂乱、人仰马翻之后,车子停了下来,两位老太脸色惨白地钉在了车子前面。司机连骂人的气力都没有了,沉寂了片刻开始泄愤般地按喇叭,才把两位老太驱赶到了人行道上,55路继续前行,年轻的司机开始大骂“乡下人”。

后来的岁月里,我也经历过各类撞车的场面。不知为何,却记住了那个很遥远的周末上午。那个瞬间,是预言吗?是城市和乡村的反差吗?是老人那可怜的恐怖的表情吗?是年轻的司机不停留下的汗水吗?是上海80年代公交车里每个平方米上9个人的体味和汗臭吗?我记住了蓝褂子白头巾。她们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时代。而她们的生活,也因为车子的速度,在上海的街头突然发生了改变。

94年我们几位同事路过北京,雇了一辆出租围着北京的2环和3环转(那时只有3环)。我在那一天的日记里记着:北京的车道上,也能看出“阶级”。谁要是开着宝马,一路都耀武扬威的。

到了2009年,我们不断地听到,南京某人酒后驾车,死了几位,杭州有阔少飚车,死了几位。。。。看来,如今上路的已经不是老爷,而是少爷杀手。听到这样的消息时,我就想起当年的两位蓝衣老太。我在心里对她们说,你们最好不要再到城市来,如今的人不止会骂你们是乡下人,一激动,还会对着你们压过去。

(3)
车子犹如美丽的潘多拉。跟在她身后的,有一堆人们想都没有想到的东西。

北京政府过去一直在“限小”(就是限制排量小于1.0排量的小汽车从内环和长安街上通过)。会不会我们的城市里某一天出来这么一条告示:没有车子的人,不能上街?或者,车子不够高档的,不能进2环?

城市里的分类、隔离、规范,多数的时候都是不经意间完成的。1913年,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自己家门口的柏油路。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在当时来说,不过就是改善了达官贵人们的出行条件(还主要是面子功夫)。到了1929年,当北京城里的道路开始逐渐把柏油路常态化之后,北京市市政府就颁布了一项法令,为了防止车辙在柏油路上压出沟痕,严禁没有橡胶轮胎的交通工具在北京街道通行,而且,车辆轮胎的宽度至少10公分,否则罚款20元(史明正84)。显然,路面的改善和现代化,直接对交通工具的状况有了要求,人们也没觉得这有什么。10年之后你才发现,原来一个微小的变化催生了一个城市的交通、道路、市民出行方式的彻底改变。

常常是,你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